交变磁场涡电流分选机的概念是由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1889年取得专利的,
但是电磁交变磁场涡电流分选机由于结构笨重、投资大以及分选效果差等原因,
近百年来,未能在非铁金属再生行业得到广泛使用。
随着永磁材料的发展,1957年钡(锶)铁氧体磁体,1974年钐钴系磁体,1984年钕铁硼系磁体
相继发明并投入工业生产,永磁涡电流分选机分选原理的研究和设备的研制也相继出现。
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,德国和美国相继研制成功Nd-Fe-B永磁辊式涡电流分选机(PMRECS),
并由美国Eriez磁力公司和德国Wagner公司投入市场,
由于旋转交变磁极涡电流分选机具有单位磁极面积处理能力大、选择性好(交变磁场频率可调节)、
被处理金属物料粒度范围较宽(与金属物料形状有关)等优点,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快得到推广使用。
这种设备虽然结构较复杂,价格较高,但仍然能以较低的成本从废弃物中回收日益增多的非铁金属。
2006年国内两家磁电行业上市公司企业将涡电流分选机概念引进国内,
2010年改进后的涡电流分选机成功申请专利并批量投产,
国内研发生产的涡电流分选机直径分别为275mm跟325mm两种
2012山东省昊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325直径设备基础上重新改进,
整机架构稳定性控制模式等经过数次优化改进后定型生产,
优化后的涡电流分选机分选效果最高可达99%左右,
同心式涡电流分选机的分选效果比275直径偏心式涡流分选机效果还要好,
物料最小的分选直径为2mm以上,同行业内分选直径最小,分选效果最好。
2015年开始很多行业内外厂家开始仿造275直径设备,
目前市面价格低廉的设备都是275直径类的高仿设备。
设备定型8年,国内数百行业应用案例,同行业分选率,稳定性最好。